申论指导:概括总结概述
申论材料的概括,是指根据申论要求对给定的全部或部分资料的主题、内容、观点及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总结是指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材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与坏,又会直接影响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概括材料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把握给定材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与阅读理解能力贯穿于申论其他环节来考查的要求不一样,概括总结能力是直接通过题目来考查的,有概括材料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或现状、趋势、意义等方面。以往的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考试中,这一类题都是以单独题目出现,但近年来有与其他方面结合进行综合概括的趋势。因此,对这一能力考查难度上的要求加大。
一、概括总结题型分类
1.概括总结主要内容是指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或现象,也包括对观点的概括。它常常要求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哪几个方面、哪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观点、意见、争议等。
例:2009年江苏(A类)申论第一题:
请归纳出给定材料中蕴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叙述。
2.概括总结主要问题
概括总结主要问题比概括总结主要内容又深入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
例:2009年国考申论第1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概括总结新题型
概括总结题这几年的创新性比较大,突破了以往只是简单对材料内容和问题的概括总结题型。现在考查更贴近公务员实际工作,要求将所给材料的内容归纳为情况反映或汇报提纲供领导参考,或针对争辩提炼出各自的核心思想。具体题型如下:
(1)发言提纲。
例:2008年江苏申论第1题:
假如你是“给定材料6”中所说的参加“四海论道”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赴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请你写一份能够全面概括给定材料主要观点的发言提纲。
(2)情况反映。
例:2009年浙江申论第1题:
根据“给定材料1-18”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给上级领导整理一份情况反映。?
(3)汇报提纲。
例:2009年上海申论第1题:
请你结合给定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受教育权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概括成汇报提纲,供领导参考。
(4)观点分析。
例:2005年国考申论第三大题第1小题:
给定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
(5)名词解释。
例:2007年国考第三大题第2小题:
根据“给定材料6”,试分析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二、概括总结的原则
对申论材料的概括总结从总体上来说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可总结为“准、深、精、新”,即“准确、深刻、精炼、新颖”。
1.准确
概括要准确,就是要求应试者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横向、纵向比较,即要对材料本身做全面的分析,即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
例: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社会舆论的热情关注颇有点出人意料。小事情引起大讨论,往往就说明人们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多有歧见。2007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截止8月27日,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展开的讨论,已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感恩是做人的底线,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认为“不应该取消”的占8.9%(18790票)和“不好说”的占8.1%(17041票)。有的人认为,不能因为大学生没写信就简单地认定他们不感恩,企业家不应就此撤销资助;还有人认为,只要你有那么一点强势,给弱者半分“恩惠”,人家就要感恩戴德。感恩中的“恩”是报不完的,就算报完了,你也是一辈子都欠他的,一辈子都不会与他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的人格。
以上材料涉及到贫困生受助资格是否应该被取消的问题。请看下面一份答案:这份材料反映了人们对湖北襄樊贫困大学生因为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这么答题,表面看来较为全面,但是却没有达到“准确”的要求。应试者在对这部分材料进行概括时,既要注意到人们的争论,还有注意到争论双方基本的共识和争论的焦点。只有做到全面兼顾,这样的概括才能准确的。
2.深刻
概括要深刻,就是在概括材料时,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体现出应试者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求“深”要求进行寻根究底、掘井及泉的思考。要达到这个要求,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敢于和善于否定自己的结论。一个复杂的材料,应试者很难一次认识看清楚,更别说深刻,大多要有一个“分析――认识――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才能避免肤浅,达到深刻。
例:2006年4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的“时空调查:谁来做证”栏目中讲了几个故事:主人公有的贴告示,有的举牌子,更有的跪地哀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寻找证人。只有找到了证人才有可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为亲人讨还公道。他们做出这些举动,可见寻找证人多么困难。寻找证人难,找到了让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10%,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平均不超过10%,证人不肯出庭作证,案件的是非就很难分清,当事人欲哭无泪,法官也爱莫能助。
以上材料涉及了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请看下面一份答案:这份材料反映了我国各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率低,导致案件难分是非。这么答题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仅仅认为我国各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率低,这种认识也是很不深刻的。应试者在对这部分材料进行概括的时候,就要注意“深刻”的要求。什么是深刻?就是对这部分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背景和精神文化层面,必须站在国家法律保护措施不健全和中国人缺乏这种助人为乐精神的高度。
3.精炼
概括要精炼,就是在概括材料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申论题目一般都有字数的限制和要求,应试者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所以在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上必须简练,而不能陷入具体现象、事实的叙述中。用最精炼的语言实现对材料的概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得分要诀。
例: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地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就快,发展就快。
以上材料涉及了“洼地效应”问题。请看下面一份答案:“洼地效应”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这么回答,对“洼地效应”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却违背了精炼的原则。题目要求不超过30个字,再看下面一份答案是否更精炼呢:“洼地效应”指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4.新颖
概括要新颖,就是指概括要有新意。求新要求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做变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从材料中提炼作为行文论点的观点,不一定非材料的基本观点不可。从材料中取其一端,加以生发,甚至与材料本来的观点唱反调,只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写出新意,给人启迪,也能提高文章的品味。但并非每份材料都可以标新立异,故宜慎重。
相关文章
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申论思维方式的养成 (2010-06-04 15:13:53) |
申论指导:基本答题步骤 (2010-05-30 15:50:53) |
申论指导:概括总结方法 (2010-05-30 15:50:52) |
申论指导:概括总结的答题模式 (2010-05-30 15:50:52) |
申论指导:易误分析 (2010-05-30 15:50:50) |
申论指导:策划分析概述 (2010-05-30 15:50:50) |
申论指导:策划分析的步骤 (2010-05-30 15:50:49) |
申论指导: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阅读理解概述 (2010-05-30 15:50:49) |
申论指导: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二)阅读步骤 (2010-05-30 15:50:47) |
申论指导: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三)阅读方法 (2010-05-30 15:50:47) |